2004年,巴南集體村賣不出的梨子大面積地爛在了樹上,村民對梨樹舉起了斧子,沒想到10年后,梨子產業(yè)產值有4000多萬元。
近日,位于巴南區(qū)二圣鎮(zhèn)天坪山的集體村一碗水組余明蘭家的農家樂雖然看上去有點冷清,但她一刻也沒閑著,這幾天正忙著給房前屋后的梨樹施肥、除草……
眼下距離梨子成熟還有一段時間,但三四月份借梨花節(jié)帶來的收益,盤點一下,還算不錯。
“個把月時間,差不多掙了四五萬吧!”集體村黨委書記鄭孝前接過話茬告訴重慶日報記者,僅今年梨花節(jié)期間就吸引了近20萬人次來村里休閑觀光,算上農家樂、土雞土鴨等農特產品銷售就有兩三百萬元的收入,等到7月梨子成熟,村民還會迎來更大的豐收。
如今,靠著這項產業(yè),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蝶變成富裕村,曾經爛在樹上的梨子也成了金果果。
3年辛苦爛在了樹上
初夏,行走在集體村的村道上,公路兩旁、坡上坡下、房前屋后都種滿了梨樹,郁郁蔥蔥,宛如走進了城市公園,讓人流連忘返。
“當然好看咯!10多年培育,曾經的小樹苗都長成林了。”鄭孝前撫摸著其中的一株梨樹,感嘆道:“你們不知道,眼前這片梨園,村民曾舉起過斧子,差點給毀了。”
10多年前,集體村跟其他的村社沒啥差別,村民主要靠種水稻、玉米維持生計。后來,種田賺不到錢,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,漸漸地,土地開始大面積撂荒。
“好端端的地,長滿雜草多可惜??!”看著成片的田地荒蕪,村干部坐不住了。經過一番調查,村里決定嘗試種植效益更高的梨樹。2004年春,村里發(fā)動村民改種糧食為種梨子。
3年后,梨子如期掛果。但出乎意外的是,豐收的梨子不但賣不起價,還大面積地爛在樹上??粗@一幕,不少村民舉起了斧子。
“一斤最貴只有1元,扣除運輸、農資成本,還倒貼。”丁家嘴組的村民李坤國回憶起那段經歷,仍然很來氣。
問題究竟出在哪?全村人陷入了思考。
舉辦節(jié)會抱團求發(fā)展
集體村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,自然條件優(yōu)越,盛產的高山梨入口化渣,甜度適宜,算是不錯的水果,按理不應該找不到“婆家”?。看甯刹?、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,深入淺出地分析診斷。
“酒香也怕巷子深。”其中一位村民代表感嘆,說到底還是缺人氣,再好的梨子待字閨中無人知曉,啷個賣得脫,更談不上賣出好價錢?
經過村干部專題研討、村民院壩會商量決定,利用舉辦節(jié)會的契機為梨子“吆喝”。
2008年春夏兩季,第一屆集體村梨花節(jié)、采果節(jié)拉開了帷幕,效果還不錯。雖然梨子的價格還是只有1元多一斤,但越來越多的市民對集體村的梨子開始有了了解。
與此同時,為避免果農單打獨斗,提高市場抗風險能力,2009年7月,由村委會牽頭成立了眾喜早熟梨專業(yè)合作社,通過“四統(tǒng)三分”模式(即統(tǒng)一梨園基礎設施建設、統(tǒng)一技術咨詢和培訓、統(tǒng)一病蟲害防治、統(tǒng)一包裝銷售,分戶細化管理、分紅返利等),實現(xiàn)抱團發(fā)展。漸漸地,“天坪山翠冠梨”有了起色,價格也開始慢慢提升。
生態(tài)治果梨子翻了身
雖然有了起色,但善于觀察的鄭孝前發(fā)現(xiàn),“天坪山翠冠梨”同主城渝北、江北、北碚所產的梨子,價格上還是有很大差距,根本不具備競爭優(yōu)勢,很大原因還是在于只知埋頭種地,沒能抬頭看市場。
“隨著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,他們對綠色生態(tài)的果子產生了更多需求,而村里的梨子還是按照傳統(tǒng)的老路子在種,這樣根本行不通。”鄭孝前說。
為了讓萬畝梨園煥發(fā)出更強的生機,2013年,結合全國現(xiàn)代生態(tài)農業(yè)示范基地建設,巴南區(qū)精準施策,啟動了“生態(tài)治果”工程,制定了生態(tài)梨園生產技術標準,從灌溉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治、雜草控制、農業(yè)廢棄物處理等方面,對梨園進行生態(tài)化改造。
與此同時,針對果樹老化、產量較低的問題,當地邀請來農技專家進行管護指導,組成了由市農科院、西南大學等科研單位合作的梨樹品種繁育團隊,對梨樹進行升級換代。梨園采用了梨樹非充分灌溉技術,配套灌溉管網、排水溝渠和緩沖溝塘,滿足生態(tài)攔截和排灌需要,并實施營養(yǎng)診斷配方施肥技術,將化肥用量較常規(guī)減少40%以上,同時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,采用梨果套袋、糖酒醋液誘殺害蟲、配置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等措施,使集體村梨園基地化學農藥用量減少了60%以上,一舉摘得了重慶市優(yōu)質農產品、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諸多榮譽。
當年,梨子的畝產量提高到2000斤,單價從2元漲到了8元,果子年產值達到了4000萬元。
更讓余明蘭高興的是,梨子不但價格賣得高,還賣得快,短短20多天時間,她家的上萬斤梨子就被采摘一空。如今,靠著梨花節(jié)、采果節(jié),算上農家樂的收入,余明蘭在家門口一年就能掙17萬元.。
現(xiàn)在,“天坪山翠冠梨”早已成為村民的“搖錢樹”,集體村梨子的規(guī)模也擴種到近萬畝。“目前,村里正通過建設生態(tài)文化長廊、打造梨園文化景觀等配套設施,將梨園真正變成花園、樂園、公園,以增加梨園的康養(yǎng)娛樂功能,進一步提高梨子的附加值。”鄭孝前說。(來源:農業(yè)農村部信息中心)